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新闻中心
马原概论试题命中情况统计(主观题部分)
http://www.kaoyanren.com   2011-01-17 11:05:40  考研人

2011年真题

34.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人类每天都在产生垃圾,垃圾总量一天比一天多,由此带来的问题非常棘手。不产生垃圾是不可能的。既然如此,那就退而求其次,倡导大家减少垃圾。然而,减到多少才是少?这里并没有一个标准。而且从总体上看,生产和消费必然产生垃圾,减少垃圾很可能抑制生产和消费。接着往后退,把垃圾收集起来填埋或者焚烧。但填埋只是把垃圾从地上转移到地下,既与人争地,也有再次污染土壤和水源的隐患。焚烧不过是把污染从地上移到空中,产生二恶英等有害物质。

于是,人们进一步追问:还有没有比填埋、焚烧更好的出路?这时候,一句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让人茅塞顿开,垃圾可以回收利用,乃再生资源。但变废为前提是垃圾的分类投放——别把垃圾放错了地方。何谓放错?到处乱扔是放错,收集时搅混在一起也是放错。不同的垃圾只有往不同的地方放,才能实现资源的价值。即使还免不了要填埋、焚烧那些没有利用价值的垃圾,也得把它们分出来。

垃圾分类举手之劳换出绿色,好处多多不言而喻,但如何让人们乐而为之?20095月起,上海开始普遍推广新的垃圾分类概念,开展以换出更绿色的上海为名义的绿色帐户活动。何为绿色帐户?就是居民对垃圾进行分类回收,积分换取环保小礼品:再生纸笔记本、绿色小植物、环保手电筒……上海推出绿色帐户的实践说明,办法是可以想出来的,关键是愿不愿意琢磨。中国的垃圾问题不比哪个国家小,我们只能没有退路就多想出路

摘编自《人民日报》

(1)从实践是人和自然关系的基础的角度说明为什么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5分)

(2) 运用矛盾分析方法说明没有退路就多想出路。(5分)

《考研政治冲刺密押3套题》模拟试题一第34题以及《考研政治冲刺5套题》模拟试题一第34

3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热带雨林仅占了地球表面的6%,却拥有地球一半以上种类的野生动、植物及昆虫,其中包括许多人迹罕至的处女地,也蕴藏着尚未被全球大众所认识的物种,可说是许多科学家与冒险家的乐园。除此之外,热带雨林对于地球生态也有重大贡献,它会吸收二氧化碳、产生氧气,地球上氧气总量的40%,都是经由亚马逊河区的热带雨林产生。

100年来,由于人类的滥垦滥伐,使得热带雨林正快速消失,原因包括过度的火耕、农地的转用、过度的放牧、薪柴的超额取用、商业用材的不当砍伐及森林火灾等等。预计到2020年,目前世界上90%的雨林都会消失殆尽。

摘自:中国经济网《好景不常在 13处世界美景50年后将消失》(2010525日)

材料2

三百年的工业文明以人类征服自然为主要特征。世界工业化的发展使征服自然的文化达到极致;一系列全球性生态危机说明地球再没能力支持工业文明的继续发展。需要开创一个新的文明形态来延续人类的生存,这就是生态文明。如果说农业文明是“黄色文明”,工业文明是“黑色文明”,那生态文明就是“绿色文明”。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

摘自:人民网《社会主义与生态文明》

材料3

“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理念,对我们推进现代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思想启迪作用和现实指导意义。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我国要达到发展经济和环境保护并举、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兼顾、生产力发展与自然和谐双赢的目标,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物质技术基础和生态环境双重保障,就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把青山绿水留给子孙后代。

摘自:光明日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性》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1)如何深入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

2)建设生态文明有何重要意义?

34. 以下是关于人类实践与自然关系的材料

材料1

“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在第一线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线和第三线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它常常把第一个结果重新消除。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别的地方的居民,为了得到耕地,毁灭了森林,他们梦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成为荒芜不毛之地,因为他们在这些地方剥夺了森林,也就剥夺了水分的积聚中心和贮存器。阿尔卑斯山的意大利人,当他们在山南坡把那些在北坡得到精心培育的松树林滥用个精光时,没有预料到,这样一来,他们把他们区域里的山区牧畜业的根基挖掉;他们更没有预料到,他们这样做,竟使山泉在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内枯竭了,同时在雨季又使更加凶猛的洪水倾泻到平原上来。在欧洲传播栽种马铃薯的人不知道和这含粉的块茎一起他们也把瘟病症传播过来了。因此我们必须在每一步都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象征服者统治异民族那样,决不同于站在自然界以外的某一个人,——相反,我们连同肉、血和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并存在于其中的。”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

材料2

法国的著名学者克洛德·阿莱格尔指出:“人类自从在非洲森林旁边出现以来就为了生存而与自然搏斗。人类从大自然中盗取了火,挖走了金属,人类改造了它的土壤、污染了它的大气。现在人类必须明白,开采的时代结束了,展现出来的是管理与保护的时代。对抗的年代过去了,展现出来的和睦的年代”。

材料3

自从人类社会发展至今,从发展观上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两种观点:

一是传统发展观的“人类中心主义”观点,在人与自然关系方面,以人类为中心,自然本身失去了独立存在的价值,自然只是作为人类“征服”、“改造”的对象。

二是“非人类中心主义”观点,认为,所有自然物都有其“内在价值”和“自身利益”,自然界中所有的生命物种都是“平等”的,人只是“生态系统”中的一份子,自然界的“普通公民”,和其它动物一样完全控制于他所处的自然环境中,人对自然的作用完全被掩盖在自然的压力下。

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1反映了什么样的问题?

(2)评价“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两种观点。

(3)恩格斯指出:“每一次胜利,在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意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取消了。”结合材料分析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Copyright © 2002-2012 Kaoyanren.com
版权所有:世纪高教编辑部 京ICP备1300387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690号
电话:010-62698448  邮件:zhangjfpolitic@sina.com
地址:北京市中关村天创科技大厦812室